清明是人文与自然合一的节气,在这一天不仅踏青也会祭祀先人,那么接下来就由小久为大家带来清明是24节气的第几个节气的解析,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!
清明是24节气的第几个节气
清明,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属于春季。
清明节源于上古时期的祖先信仰和春祭习俗,兼具自然和人文双重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,又是传统节日。
清明节是重要的春祭节日,扫墓祭祖、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。这一习俗不仅有助于传承孝道亲情、唤起家族共同记忆,还有利于增强家族成员甚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
清明节融合了自然节气和人文风俗,体现了中华民族先辈们追求“天、地、人”和谐统一的理念,以及顺应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。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,其中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两大主要礼俗主题,这两个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流传,延续至今。
清明节兼具自然和人文双重内涵,既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之一,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。“二十四节气”和“十二月建”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,它们在远古时期就已经确立。
清明的别称:
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又名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通常在仲春和暮春之交。
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四或初五,便是清明。
这是一个自然清新、草木复苏的季节,也是追思先人、祭奠英灵的民族节日。
在唐代以前,清明只是一个节气,自唐以后,清明才成为节日。虽然节气与节俗之间存在一定联系,但二者仍有较大差别。节气主要关注物候变化和时令顺序,旨在为实际的生产劳动服务;而节日则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心理、风俗活动和某种仪式纪念。然而,清明节气在时间、天气、物候等方面的特点,以及其所形成的文化心理,为后来清明节俗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,尤其是对自然的关注和亲近,与上古时期的游艺活动相呼应,成为后来清明节“踏青”的重要前提。
春天里自然界的复苏与生命个体的舒展和欣喜相互契合。在这明媚的春光中,人类对自然的诗意体验,部分源于农人的实际生产经验,而更多的似乎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本能依赖。
青团子
在清明时节,江南地区有食用青团子的风俗。青团子的制作方法是,先将一种名为“浆麦草”的野生植物捣烂榨汁,然后把汁水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混合搅拌,之后就可以制作团子了。团子的馅料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作的,包馅时还要加入一小块糖猪油。团坯做好后,放入蒸笼蒸熟,出笼时用毛刷在团子表面刷上一层熟菜油,就完成了。青团子颜色如碧玉般油绿,口感软糯柔韧,香气扑鼻,吃起来甜而不腻,醇厚而不肥腻。由于青团子是江南一带人们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,因此在当地的民间饮食习俗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馓子
我国清明节时,南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。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,口感香脆,十分精致,古时被称为“寒具”。虽然寒食节禁火寒食的习俗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再流行,但与之相关的馓子却深受人们喜爱。
如今,在汉族地区,馓子有南北之分:北方的馓子大方豪爽,主要以麦面为原料;南方的馓子则小巧精致,多以米面为原料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馓子的种类繁多,风味独特,其中以维吾尔族、东乡族、纳西族和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著名。